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榆林学院体育学院2024年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预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3/07/22 22:22 次浏览

1997年在体育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体育系,同年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专业专科学生, 2004年招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2016年正式组建体育学院,截止目前共培养毕业生1500余名。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4个教研室和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

师资队伍:学院承担着全校公共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与竞赛、群众体育活动、体育专业教学等工作。现有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讲师6人,实验师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90%。博士后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1人,国际级运动健将1人,国家一级裁判22人。

专业特色:体育教学专业以校级一流专业“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为基础,主要研究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创新。扎根于陕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红色土壤,依托地方民俗性体育文化的研究积累,在“秧歌、腰鼓”等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实现对地方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对青少年体育参与促进的研究,以激发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热情和能力,进而提升榆林地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社会体育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地方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及全民健身三个学科发展方向下,累积了大量体育文化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红色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将传统体育融入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地方体育产业文化符号,发挥红色体育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坚定体育文化自信,养成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自觉意识,提升健康文化自信力。

学科建设:成功获批体育专业硕士点,包括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与指导两个方向,与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石油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扎根陕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红色土壤,依托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积累,成立了地方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及全民健身三个学科发展方向,累积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近3年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获批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体育局、榆林市社科联、榆林市科技局、榆林市高新区科技局等科研项目60余项,横向项目30项,到账经费高达300万元。学院坚持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能力水平,近年来为榆林市体育局、榆能集团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赛事、运动会、体质测试等技术服务与指导工作。

学院将秉承“拼搏进取、健康快乐、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加大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水平,努力把体育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区域有影响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目录(专业学位)


2024年体育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346

考试科目:体育综合(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熟悉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运用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解释人体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机能变化特征及机制,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综合运用呼吸、血液、循环、神经、运动等系统常见生理机能指标科学监控和评价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及健身效果。具备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一)肌肉活动

1、细胞生物电现象

2、肌肉收缩原理

3、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能量代谢

1、人体能量的供给

2、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三)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1、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2、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3、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四)内分泌调节

1、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

2、运动与内分泌功能

(五)免疫与运动

1、免疫学基本概念

2、运动与免疫

(六)血液与运动

1、血液的功能

2、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七)呼吸与运动

1、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

(八)血液循环与运动

1、心肌的生理特性与血管生理

2、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九)消化、吸收与排泄

1、消化与吸收

2、肾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3、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十)身体素质

1、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与训练

2、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与训练

3、无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4、无氧耐力素质的测定与训练

5、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6、有氧耐力素质的测定与训练

7、平衡、灵敏、柔韧与协调素质

(十一)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2、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3、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与检测指标

4、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十二)运动技能的形成

1、运动技能的生理学基础

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十三)年龄、性别与运动

1、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

2、女性运动的特殊问题

3、运动对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影响

(十四)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1、体重控制与运动减肥的生理学机制

2、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十五)环境与运动

1、体温与调节

2、高原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3、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

三、主要参考书目

[1]邓树勋,王健,乔德才,郝选明.《运动生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第3版

运动训练学部分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熟悉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训练原则与方法、熟知竞技能力的构成,制订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考试内容

(一)运动训练学导言

1、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2、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3、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

(二)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

1、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与表现的基本规律

2、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3、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

4、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5、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

6、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三)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

1、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2、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四)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

1、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2、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3、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训练

(五)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

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2、运动训练控制方法

3、操作性训练方法

4、运动训练基本手段

(六)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

1、运动训练负荷概述

2、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基础

3、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安排

4、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评定

5、运动训练负荷的项群特征

(七)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

1、运动训练过程的基础构架

2、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3、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

(八)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

1、教练员的认知

2、教练员的执教

3、教练员的知识与能力

4、教练员的领导行为

三、主要参考书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第2版.

学校体育学部分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古代社会的体育

2、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

3、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2、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3、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

4、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

(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学校体育的结构与作用

2、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3、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四)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

1、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

2、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

(五)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1、体育课程的特点

2、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

4、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

(六)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2、体育教学(学习)目标

3、体育教学内容

(七)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1、体育教学方法

2、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八)体育教学设计

1、体育教学设计概述

2、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

3、体育教学计划的设计

(九)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

1、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

2、体育教师教学评价

(十)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

2、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十一)体育课教学

1、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与结构

2、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

3、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十二)课外体育活动

1、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十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十四)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2、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3、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

(十五)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的特征

2、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

(十六)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

1、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

2、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

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第3版.

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考试总分:300分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考试题型(仅供参考):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